硅CVD外延自掺杂效应的分析研究
刘玉岭; 金杰; 徐晓辉; 张德臣
河北工业大学电子系 天津 300130
RESEARCH ON REDUCING THE SELF-DOPING DURING SILICON CVD EPITAXY
Liu Yuling; Jin Jie; Xu Xiaohui; Zhang Dechen
Hebei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130
摘要 本文首先对自掺杂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反向补偿原理,吸附-解吸、滞流层静态-动态转换等,对工艺进行优化,在通常条件下有效地控制了自掺杂。
关键词 :
硅 ,
反向补偿 ,
CVD ,
外延 ,
自掺杂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self-doping mechanism, then develops a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by using the contrary compensation principle, adsorption-desorption mechanism and transform of viscous flow layer between static and dymanic conditons. It results in controlling efffectively self-doping under normal condition.
Key words :
Silicon
Contrary compensation
CVD
Epitaxy
Self-doping
收稿日期: 1994-05-13
[1]
许川佩, 陈家栋, 万春霆. 基于云模型进化算法的硅通孔数量受约束的3D NoC测试规划研究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5, 37(2): 477-483.
[2]
杨银堂, 王凤娟, 朱樟明, 刘晓贤, 丁瑞雪. 考虑MOS效应的锥型硅通孔寄生电容解析模型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 35(12): 3011-3017.
[3]
余乐, 杨海钢, 谢元禄, 张甲, 张春红, 韦援丰. 三维集成电路中硅通孔缺陷建模及自测试/修复方法研究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 34(9): 2247-2253.
[4]
杨鹏飞, 彭春荣, 张海岩, 刘世国, 夏善红. SOI微型电场传感器的设计与测试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1, 33(11): 2771-2774.
[5]
沈珮, 张万荣, 金冬月, 谢红云. SiGe HBT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与制造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 32(8): 2028-2032.
[6]
邢英杰; 奚中和; 俞大鹏; 杭青岭; 严涵斐; 冯孙齐; 薛增泉. 硅纳米线的固-液-固热生长及升温特性研究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3, 25(2): 259-262 .
[7]
陈德勇; 崔大付; 王利; 韩泾鸿. 热激励硅梁谐振器研究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1, 23(8): 785-792 .
[8]
海宇涵; 海灏; 奚中和; 张蔷. 用光电灵敏度法研究a-Si:H中的电荷放大效应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1999, 21(5): 686-691 .
[9]
吴文刚; 张万荣; 江德生; 罗晋生. p型Si1-x Gex 应变层中重掺杂禁带窄变的计算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1996, 18(6): 638-643 .
[10]
冀志江; 张维连; 王志军. 掺锗直拉硅片三步退火本征吸除清洁区形成的研究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1996, 18(2): 217-220 .
[11]
俞跃辉; 朱南昌; 邹世昌; 周筑颖; 赵国庆. 高能离子注入硅的无损表征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1996, 18(1): 104-108 .
[12]
刘玉岭; 王桂珍; 徐晓辉; 李湘都; 张志花. 利用反向补偿原理控制硅CVD外延层中的金属杂质和微缺陷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1996, 18(1): 109-112 .
[13]
冯景星. 硅与玻璃静电封接机理的研究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1995, 17(6): 661-664 .
[14]
林世昌; 张燕生; 张国炳; 王阳元. 扫描电子束在绝缘衬底上生长单晶硅薄膜(SOI)的实验研究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1995, 17(3): 298-303 .
[15]
丁扣宝; 张秀淼; 石国华; 孙勤生; 施建青. 电子辐照微氮直拉硅单晶的深能级的研究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1995, 17(3): 334-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