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双站SAR的方位向分辨力、脉冲重复频率和测绘带宽 |
| 汤子跃①②; 张守融① |
| ①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北京,100080;②空军雷达学院微波工程系,武汉,430010 |
|
| The Azimuth Resolution,PRF and Mapping Width of the Bistatic-SAR |
| Tang Zi-yue①②; Zhang Shou-rong① |
| ①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②Wuhan Radar Academy Wuhan 430010 China |
| [1] |
于洪波, 王国宏, 曹倩, 王娜. 一种高脉冲重复频率雷达微弱目标检测跟踪方法[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5, 37(5): 1097-1103. |
| [2] |
禹卫东, 熊名男, 田雨润. 基于方位向多通道的星载SAR Mosaic模式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4, 36(12): 2994-3000. |
| [3] |
周松, 包敏, 陈士超, 邢孟道, 保铮. 一种适用于机载/固定站构型BiSAR成像的改进相位梯度自聚焦方法[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 35(6): 1456-1463. |
| [4] |
谭顺成, 王国宏, 王娜, 何友. 基于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和数据关联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多目标跟踪算法[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 35(11): 2700-2706. |
| [5] |
徐艳云, 张群英, 方广有. 超宽带时域近距离高分辨ISAR成像[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1, 33(1): 43-48. |
| [6] |
葛建军; 张春城.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中重复频率选择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8, 30(3): 573-575 . |
| [7] |
林卫明; 朱振波; 蒋兴舟. 双站合成孔径声纳系统原理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7, 29(2): 405-409 . |
| [8] |
汤子跃; 张守融. 频率源稳定性对BiSAR成像的影响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4, 26(1): 100-106 . |
| [9] |
乔蓉蓉;王贞松. 星载ScanSAR工作模式研究与设计[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2, 24(7): 935-943 . |
| [10] |
荆麟角. 星载SAR距离模糊分布规律及其改进设计[J]. 电子与信息学报, 1994, 16(5): 490-496 . |
|
|
|
|